close


前行的目標不應只是累積數量而已,而是要讓它穿透我們的心,弄亂我們驕慢的羽毛,並且確實的削弱我們的我執。~P.16

佛法的核心在日常行持之中。
佛陀指出,佛法修持的核心不在持咒的多寡或禪定時間的長短,而是在一般、單純的日常行持之中。~P.22

我們理解佛陀教法的程度有多少,完全依賴自己的態度與能力。~P.60

做為修行者,我們必須用盡各種可能的方法,來嘗試訓練自己的紀律。~P.71

前行,集結了諸乘的精華,囊括了所有修行者所有需要的修持,以及心靈之道所需要的一切。~P.71

佛陀曾親口說過,未來祂會以文字的形式出現,因此,在觸碰神聖法本之前都應洗手。我們也應對佛陀的造像表達最大的敬意,無論它們在哪裡,或遠或近,或高或低。~P.78

龍樹菩薩說,戒律就如同我們行走於上的大地。如果沒有大地,就無法種植花果、蔬菜,也無處可放張桌子。同樣的,戒律是一切善行的基礎。為了確實做好每一件事,我們首先需要以戒律來學習規矩與共通的做法。~P.87

雛鳥必須先等翅膀硬了、羽毛豐了,才會試圖飛翔;修行者也必須先在心靈修持上修養成熟,否則無法真正的利益有情眾生。~P.125

純正的上師,持有純正的傳承。
對一個與所有傳承無關,卻聲稱發現某條證悟新道的人,我們把自己的信任感放在他身上是非常冒險的。因此,確認你的上師屬於某個傳承,非常有助於驗證他的智慧與證悟的真實性;如同知道某位學者在哪個大學研習、從哪位教授得到學位,非常有助於驗證他的學術地位之真實性一般。~P.127

你比道友更快速的完成十萬遍大禮拜,並不代表一定可以最先獲得證悟,你的態度跟發心比速度更重要。~P.145

卑微的自尊從何而來?那些自尊低的人,通常有很強的我執,他們的自我被壓抑且微弱,因此需要膨脹。~P.169

當不利的境遇與悲傷來襲,我們必須學會利用它們做為提醒,切勿過分專注於試圖解決難題,通常它們都無法解決。反而,我們應轉而思惟輪迴的艱難與過患,來幫助自己克服怠惰。~P.175

修持「生起菩提心」的方法,通常是念誦法本。
不過請記住,重複念誦前行的相關偈頌,而欠缺真誠的以眾生證悟成佛為修持的發心,是完全無用的。~P.178

沒有人能一直跟自己喜歡的人相處,因此,當我們不得不與非常討厭之人共度時光時,用心去想些好的念頭,無論它們看起來多麼微弱、造假甚至虛偽。要提醒自己,我們對他人的反應不過是自己對於「他們是誰」的詮釋而已。~P.178

根據金剛乘的說法,我們的色身與心同樣都是法器,因此需要清除與淨化。~P.183

我們如何詮釋外在世界的訊息與經驗,完全取決於自己積聚福德的多寡。~P.199

現代人缺乏福德去聆聽佛法,也欠缺福德去聽見其中真正所表達的內容。具有福德因緣因而能接受法教是一回事,但是具有充分的福德能聽聞法教,並且能正確的聽聞又是另一回事。~P.200

佛陀說過,每當我們心懷虔敬,祂就與我們同在。這表示佛陀不曾間斷的一直在轉動法輪,而這種教法也不會停止。~P.207

有珍貴佛法之處,總會引來障礙;而當修行者引來障礙,這表示他的修行正在見效。若非如此,何來障礙騷擾?它們沒必要去攻擊那些修行不太好的人,因為那些人可能已經為自己製造足夠多的麻煩了。~P.209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梨鈴 的頭像
    梨鈴

    We are all one.

    梨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