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佛法可以給我們平靜的心情和有力的心靈,來面對困難與挑戰。生活平順、健康時,即應開始學習佛法、開始禪修。~P.18

修行佛法的第一步是學習,沒有學習就想要修行是不可能的。經過學習的過程,將所學用來修,因為學習的目的就在於「實修」,唯有如此,才能除掉我們的障礙。經過這樣的修持,能夠啟發各種正面的心性,最終可以證得心的本性。~P.22

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理論,就不曉得如何實際修行;但另一方面,即使在理論上學了很多,而不實際修行,也不會有成果。~P.24

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要的。~P.41

智慧是指了知所有現象之究竟真理的心。~P.55

依賴某個人是件非常奇怪的事。~P.61

一個依賴各式教育、權勢、觀修的心,是不正常的心。
所以,如何才是正常的心呢?就是當我們完全放下這一切對境時,放下我們的心全部或部分依賴這一切實體時。~P.91

禪定必須伴隨著智慧。~P.110

禪定總是面對事實。~P.112

當佛教徒說「希望一切眾生快樂」,這是什麼意思?當我們談到快樂,我們談的是了解實相。~P.113

能夠定義究竟見地的,是那些不會改變、不依靠任何其他因緣的東西。~P.116

如果以正確的發心做任何事,必定可以累積許多福德。~P.120

成為佛的傳人不只意味著成為佛的孩子,還繼承佛的財富。~P.130

無論我們想做什麼,以正確的發心來做,這就是菩薩行。~P.179

真理是偉大的奇蹟,它的力量能夠永遠幫助眾生。。~P.180

慈悲是博大的心。~P.180

有人給我們黃金、有人給我們鑽石與珍珠,但都比不上給我們知識之人可貴。~P.183

一個尋求證悟的人就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,在修道的路上,我們必須聽真話,尤其是非常嚴肅、令人痛苦的真話。~P.188

願我永不墮落傳統世俗的期待裡。~P.190

感覺是幻化無常的。~P.193

一個真正慈悲的上師,肯定會持守戒律並且學識淵博。~P.196

你是自己的老師、自己的救助者,沒有人夠救你。~P.209

在佛教裡,智慧比倫理和道德更為重要,道德和倫理是增強及穩固智慧的工具。~P.210

證悟,意指從輪迴相續中覺醒過來。~P.226

發自慈悲心的行為是無價的,即使只是幫助一名眾生都值得。~P.249

在所有的中陰裡,唯一需要的就是覺知,這是為何佛教珍惜、重視智慧與覺知超過任何東西。~P.255

業,是我們自己創造的。~P.268

基本上,任何帶我們趨近實相的行為或情境就是福德。~P.270

不管我們去哪裡,任何觸發或帶我們趨近實相的事物,即便是吵一場架或發生一場車禍,假使它讓我們警覺到無常或想起無常,那就是加持。~P.272

我們必須在謙卑與自信之間找到平衡。~P.273

自卑不是謙卑,它基本上像是憤怒。~P.277

做大禮拜,以粉碎驕慢;做供養,對治慳吝;發露懺悔不端的行為,以摧毀我執藏匿或築巢之處;隨喜他人善行,以對抗忌妒;對了對抗錯誤的知見,我們做兩件事,請上師轉法輪或開示,以及請上師住世;然後回向福德。~P.279

真正具備慈悲,才能算是大乘的修行者,否則我們只是個聽聞佛法的人。~P.283

如果小乘的基礎不好,就無法學好大乘;大乘的基礎不好,就學不好金剛乘。~P.284

小乘的基本教法只有一句,捨棄傷害他人的因及傷害他人的行為。如果我們真能避免那些無論是粗重或細微的傷害他人的行為,並且具有很清淨的動機,那麼我們就可以成為清淨的小乘行者。~P.285

名稱不能改變事實,名稱是造出來的。~P.286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梨鈴 的頭像
    梨鈴

    We are all one.

    梨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